摩萨德为何放弃地面暗杀行动?真的只是因为顾忌与卡塔尔的关系吗?
这个以胆大著称的情报机构,曾在德黑兰上演过惊险一幕——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哈马斯领导人的卧室安装炸弹。论执行高风险任务的能力,摩萨德在全球情报界都是数一数二的。这次突然认怂,恐怕另有隐情。
或许他们担心行动在卡塔尔境内败露后难以收场?又或者是不愿为内塔尼亚胡的激进决策买单?但回顾摩萨德的辉煌战绩就能明白,如果单纯害怕风险,他们当初根本不会在德黑兰动手。
关键在于地缘政治差异。伊朗是以色列的老对手,而卡塔尔却是正在斡旋人质谈判的第三方。试想,这边刚和对方情报部门敲定谈判细节,那边就派人去暗杀,以后谁还敢和摩萨德合作?因此,摩萨德的拒绝并非怯懦,而是权衡了短期复仇与长远利益后的理性选择。
展开剩余66%那么,内塔尼亚胡为何执意行动?是否将政治利益置于人质安全之上?要知道,当时以色列国内正在调查其助手涉嫌收受卡塔尔资金一事,此举正好可以撇清关系,堵住反对者的嘴。
但事情没那么简单。当时耶路撒冷刚发生袭击事件,造成6名平民遇难;加沙地带又有4名士兵遭伏击。民众怒火中烧,政府必须有所行动。同时,虽然哈马斯对特朗普的停火提议表示兴趣,但内塔尼亚胡可能认为这不可靠——毕竟哈马斯此前多次食言。他的动机很复杂,既有政治算计,也有对局势的判断,不能简单归为作秀。
每次看到这种冲突,总忍不住想起人质家属的处境。他们可能夜不能寐,紧握着亲人的照片,焦急等待谈判进展。就在美国提出新方案,48名人质有望获释时,空袭的消息突然传来。和平从来不是空谈,它是谈判桌上熬红的双眼,是情报人员反复核对的细节,是普通人最朴实的期盼。
摩萨德的拒绝在某些人眼中或许是软弱,但对期盼亲人回家的家属来说,这可能是未被仇恨蒙蔽的理智。他们明白,得罪调解人意味着什么。
这就像一家公司要在合作伙伴的办公楼里处理竞争对手。负责执行的部门拒绝后,老板转而动用武力部门。结果花费巨大却适得其反,不仅目标毫发无损,还误伤了合作伙伴和对手家属。更讽刺的是,卡塔尔本是调解人,却无端挨了一拳,就像劝架者反被打还要被倒打一耙。
以色列这种做法并非首次。1972年慕尼黑惨案后,时任总理梅厄夫人就下令全球追杀凶手。当时国际社会谴责以色列无视国际法,但最终关系还是慢慢修复了。内塔尼亚胡可能想复制这个剧本,认为先出气再修复关系也无妨。
但时代不同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